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
600px
▲ 七十年代,广东惠州,忙碌的公社女社员
600px
▲ 八十年代,广东汕头,一家人晚上看电视
我在广东省委当秘书
(节选)
作者|陈仲旋
原载|《炎黄春秋》
刊期|2013年第4期
图源|网络
编辑|策山
他走遍了广东每一个县
赵紫阳是在1951年来到广东工作的,最初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农村工作部部长,后任秘书长、副书记。当时华南分局的书记是叶剑英,后来是陶铸,管广东、广西两省。1955年华南分局撤销,改设中共广东省委,陶铸任省委书记,赵紫阳任副书记,分管农业。1960年陶铸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统管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五省,仍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赵是第二书记,实际上主持广东全面工作,直至1964年才被任命为第一书记。
赵紫阳一直主持广东全面工作,但仍然用主要精力抓农业,所以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农村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给全国城乡造成大饥荒、大萧条,持续三四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迅速改善人民生活,赵紫阳带领省委一班人,经常下基层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为此,他走遍了全省各县及许多公社、大队。
“文革”后期,赵“解放”,调任内蒙古党委书记,十个月后又调回广东,据跟随他从内蒙古到广东的蔡肇发秘书说,周恩来在主持有关赵调广东等问题的会议上说,赵在内蒙古十个月时间,跑遍了内蒙古所有的盟和许多旗、县,表示了赞赏之意。
赵紫阳调回广东几年后,重新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后又调四川省当第一书记。后来,又是蔡秘书告诉我,赵到四川,依然是多数时间下乡,不多久就走遍了四川。他推广广东的经验“联系产量责任制”,大大地调动了四川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恢复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形成了“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佳话,对这样的赞誉,赵紫阳当之无愧。
600px
▲ 六十年代,广东连县某公社社员在田间开会
他是基层干部的知心朋友
赵紫阳下乡,从来不走马观花。他每次下去都是围绕如何搞好农业生产这个大课题,进行各方面的调研,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了解下面情况,及时发现值得注意的苗头和问题,帮助解决困难,总结经验。他不但与地、县、市的领导座谈,也到公社、大队座谈,听取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呼声和要求。他听到哪里有增产的经验,必定要到实地看看,听取具体汇报,并做详细询问。总之,哪里有经验,他就到哪里听取,再总结和推广;哪里有困难和问题,他就去解决。
赵紫阳每下去一个地、县、公社,一定要在那里住上几天。南海县大沥公社地近广州,车程不用一小时,为了传达宣传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二十三条》,他在大沥公社的凤池大队住了半个月。
由于赵紫阳很有耐心听取大家意见,鼓励下面畅所欲言,从不对人吹胡子瞪眼,更不给人扣帽子,所以,当时的东莞县委书记林若,佛山书记杜瑞芝、专员杨德元、张勋甫,汕头书记刘俊杰,惠阳书记原鲁、李富林,还有顺德勒流公社黎子流,南海大沥公社陈贤芳,中山县委谢明仁等等,都很乐意与他谈心,对他讲真话。在这些地方干部眼里,赵紫阳既是省领导,又是知心朋友。赵也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干部有独特优点。他曾对我们说,珠三角的干部思想活跃、开放,语言丰富、生动。他还曾针对这些干部文化不高但能干的特点,戏称他们是“不学有术”。
600px
▲ 1973年,广东新会,大鳌公社技术员在田间研究水稻
“四清”按老贫农的意见办
1964年9月至12月,赵紫阳在中山县环城公社库充大队搞“四清”时,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毛泽东看到后,作了批示:“这两个老贫农是我们全党的老师。”
那一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开展“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工分),各省市都必须派工作队到农村、工厂,发动农民和工人揭发、清查干部的“四不清”。9月25日,赵紫阳化名赵明,带领一个“四清”工作队到库充大队“蹲点”,在一对生活最贫困的老贫农家里食宿。
土改时分给这对老贫农家里一座旧碉楼,共三层。主人安排赵住三层,我和警卫员郭继生、科长老赖住二层,老贫农吴才添、陈二妹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住在底层。他们家里实在太穷了,赵与我们在他家里吃的多是番薯、马铃薯和稀饭,外加大头菜,鱼、肉是看不见的。就这样,赵在那里住了近四个月,以后还去过多次。
在这段日子里,赵紫阳同这两位老贫农连续详谈了近二十个傍晚。主要内容是征询他们的意见,看看这次“四清”运动怎么搞比较好,要注意什么问题,对大队干部有什么看法,等等。两位老贫农主要的意见是,希望工作队对大队干部不要采取激烈的做法。
9月25日晚,也就是进村后的第一个晚上,吴才添就对赵紫阳说:“搞‘四清’很好,但一定要把生产搞好,特别是要搞好冬种,冬种至关重要。如果生产搞不好,吃亏的还是我们这些穷人。现在贫下中农没人敢出来当干部,集体生产没有人领导,生产就搞不好。对干部不要一下子打击太猛,要告诉干部有什么问题就主动坦白,坦白了就没事。如果你们打击他太猛,他就会顶,社员就会感到威胁。”
他还说:“明天开群众大会,最好第一讲搞好冬种,第二讲搞好工分,第三讲搞好卫生,第四讲搞好积肥。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不要讲得太深,不要讲具体人,不要讲斗争。否则社员会有顾虑,不知道这次运动又要斗争多少人,要抓多少人。等到贫下中农发动起来了,有了力量,再逐步讲深一些。要号召干部主动坦白,叫他们抓好生产,特别是马铃薯的生产,因为我们的马铃薯都是出口的,对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影响很大。”
“贫下中农要慢慢组织起来,开头小一些,以后再扩大,不要一下子合起来,这样是没有力量的。”“不要急,慢慢来,你们对干部打击太猛、太快,干部就顶,你们走后,他还是一样。慢慢把贫下中农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力量,干部就怕了。那时你们走了,干部如果还是这样,我们写个条子给你们,你派一个人来调查一下,他们就有几十个怕啦!”
11月11日晚,吴才添又向赵紫阳提出:“最好搞完运动后,你们工作队留下一个同志,这样可以管得住干部。”“你们清的账目要出大字报,公布给大家知道。”这实际上是提出了账目公开、办事透明的原则。
对于贫下中农协会,吴才添说:“贫协筹委办事,要个个筹委都盖上章才能办,不能一个人盖章了就办。”陈二妹说:“筹委会要多商量、多联络、多互相监督批评,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说了算就容易被人拉拢收买。”那时,他们实际上已提出了民主监督、防止独裁、反对“一个人说了算”等重大问题。
赵紫阳很重视他们的意见。他在工作队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四清’运动是群众的自我解放运动,如果群众主要依靠贫下中农协会的力量,就能巩固胜利;如果只依靠工作队,就不能巩固胜利。”运动结束后,他还真留下了工作队员陈开枝(后任广州市政协主席——编者注)在库充多住了一段时日。
赵紫阳要求全省“四清”工作队都要按吴才添他们的意见办,还让我将吴才添夫妇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送给正在花县“四清”的陶铸看。陶铸看后,又送北京给毛泽东看。毛做了上述批示后,令中央办公厅印发给后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与会领导。
赵紫阳在库充采纳了这两位老贫农夫妇的意见,并要求全省的“四清”都要按他们的意见办,所以,“四清”对全省农村干部的伤害不是很大。
因为这样,库充大队的干部和农民都很怀念赵紫阳。1982年9月18日,库充大队的新老干部和老贫农陈二妹等31人(吴才添已去世),还一起到北京看望赵紫阳。《羊城晚报》当时还做了报道。赵紫阳与群众的关系,从来都是亲密自然的。1989年,赵紫阳下来后,库充大队的所有干部和陈二妹见到我时,都同声嘱托,一定要替他们向赵书记问候,祝他健康长寿。赵紫阳在库充大队的往事已过了三十多年了,库充人仍然关心、怀念着他。
600px
▲ 六十年代,广东连县东陂公社社员在田间劳动
推广“洲心经验”
推行联产责任制
在“人民公社”“大跃进”后,全国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农民积极性一落千丈。当时,我被派到中山县沙朗公社鸡笼大队兼副大队长。那正是最困难的时刻,农民没粮没柴,到处是水肿病人,都快饿死了,过去的“鱼米之乡”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我的亲身经历,只是一个小缩影,面对全省如此恶劣的形势,赵紫阳当时是如何的心急如焚,是可想而知的。
1962年6月我到他那里工作后,7月12日就跟随他去清远县调查,听到了县委介绍洲心公社的水稻管理经验——“农业生产联系产量责任制”,我们立即赶往洲心公社。在我看来,这是非同小可,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联产责任制”的发现,为广东的农业复苏,乃至以后为四川摆脱饥饿,重振“天府之国”美誉,乃至以后为全国粮食大增产,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我们在该公社塘坦大队大围第一生产队一住就是三天。赵紫阳与当地农村干部和农民开座谈会,对他们的经验做了深入的调研了解后,赵肯定他们的经验,支持他们的创举。
7月15日至18日,我们又到惠阳淡水的秋溪公社调研推广“洲心经验”的可行性,然后,立即决定在全省推广。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洲心经验”好就好在既没有分田到户搞单干,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俗地说,就是既不冒犯“天规”,又能增收粮食。
何谓“农业生产联系产量责任制”?简单来说,就是“按田定产,固定到户,包田间管理,超产归户”。具体内容:第一,土地仍属集体所有;第二,插秧、犁田、耙田仍由集体派工统一进行;第三,由各户分片管理(如灌溉、除虫、拔草、施肥、收割等);第四,包死产量,超过部分归农民。核心是第四部分,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洲心公社粮食大增产。
▲ 七十年代,广东惠州,忙碌的公社男社员
赵紫阳总结、推广“洲心经验”后,同年7月25日至9月4日到北戴河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全国各省第一把手参加。陶铸作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参加,赵代表广东省委参加。会议以前,赵已把“洲心经验”报告了陶铸,并得到陶的赞赏支持。到北戴河后,赵又向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邓子恢做了报告,并将详细材料交给他。邓子恢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到了赵的住处,表示完全同意、支持,认为广东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子,既可提高全国粮食产量,又不会被抓辫子、受批判,便决意在这次会议上向各省介绍和推广。
邓子恢离开赵住处时,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连我们都看得出来。
谁也没想到,会议开始没几天,就把“包产到户”作为“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提了出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讲话,并点名批评了安徽的曾希圣搞“包产到户”。理所当然,赵带去的“洲心经验”也胎死腹中。
令人高兴的是,“洲心经验”已在广东生根开花、结果。赵从北戴河回来后,开了六天会,传达中央工作会议精神。随即,他就做了长达近一个月的粤东行,到了许多县、公社、大队,督促、检查“联产责任制”的落实。在广东,经济复苏之所以较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推行了“联产责任制”,而且抓得很紧,抓住不放。
“文革”后期,赵紫阳调任四川主政。在不长的时间内,四川农业从濒临崩溃中摆脱出来,多年解决不了的粮荒,一下子大为改观,改变之快使人惊奇,赢得百姓编民谣“要吃粮,找紫阳”赞颂他。其实,他在四川推行的农业政策,就是“洲心经验”的继续,只是更有所完善、有所发展了。
- END -
【作者简介】
陈仲旋(1932~2005),广东省电白县人,高中文化,1948年加入共产党,1952年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工作,1962年至“文革”担任赵紫阳秘书。后为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我在广东省委当秘书》一文,是作者2005年去世前在医院病榻上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