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的源代码
←
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5}} [[文件: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1.jpg|600px]]<br> ▲ 七十年代,广东惠州,忙碌的公社女社员 <br> [[文件: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2.jpg|600px]]<br> <br> ▲ 八十年代,广东汕头,一家人晚上看电视 <br> <br> 我在广东省委当秘书 <br> (节选) <br> 作者|陈仲旋<br> 原载|《炎黄春秋》<br> 刊期|2013年第4期<br> 图源|网络<br> 编辑|策山<br> <br> <br> '''他走遍了广东每一个县''' <br> <br> 赵紫阳是在1951年来到广东工作的,最初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农村工作部部长,后任秘书长、副书记。当时华南分局的书记是叶剑英,后来是陶铸,管广东、广西两省。1955年华南分局撤销,改设中共广东省委,陶铸任省委书记,赵紫阳任副书记,分管农业。1960年陶铸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统管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五省,仍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赵是第二书记,实际上主持广东全面工作,直至1964年才被任命为第一书记。 <br> 赵紫阳一直主持广东全面工作,但仍然用主要精力抓农业,所以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农村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给全国城乡造成大饥荒、大萧条,持续三四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迅速改善人民生活,赵紫阳带领省委一班人,经常下基层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为此,他走遍了全省各县及许多公社、大队。 <br> “文革”后期,赵“解放”,调任内蒙古党委书记,十个月后又调回广东,据跟随他从内蒙古到广东的蔡肇发秘书说,周恩来在主持有关赵调广东等问题的会议上说,赵在内蒙古十个月时间,跑遍了内蒙古所有的盟和许多旗、县,表示了赞赏之意。 <br> 赵紫阳调回广东几年后,重新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后又调四川省当第一书记。后来,又是蔡秘书告诉我,赵到四川,依然是多数时间下乡,不多久就走遍了四川。他推广广东的经验“联系产量责任制”,大大地调动了四川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恢复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形成了“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佳话,对这样的赞誉,赵紫阳当之无愧。 <br> [[文件: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3.jpg|600px]]<br> <br> ▲ 六十年代,广东连县某公社社员在田间开会 <br> '''他是基层干部的知心朋友''' <br> <br> 赵紫阳下乡,从来不走马观花。他每次下去都是围绕如何搞好农业生产这个大课题,进行各方面的调研,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了解下面情况,及时发现值得注意的苗头和问题,帮助解决困难,总结经验。他不但与地、县、市的领导座谈,也到公社、大队座谈,听取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呼声和要求。他听到哪里有增产的经验,必定要到实地看看,听取具体汇报,并做详细询问。总之,哪里有经验,他就到哪里听取,再总结和推广;哪里有困难和问题,他就去解决。 <br> 赵紫阳每下去一个地、县、公社,一定要在那里住上几天。南海县大沥公社地近广州,车程不用一小时,为了传达宣传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二十三条》,他在大沥公社的凤池大队住了半个月。 <br> 由于赵紫阳很有耐心听取大家意见,鼓励下面畅所欲言,从不对人吹胡子瞪眼,更不给人扣帽子,所以,当时的东莞县委书记林若,佛山书记杜瑞芝、专员杨德元、张勋甫,汕头书记刘俊杰,惠阳书记原鲁、李富林,还有顺德勒流公社黎子流,南海大沥公社陈贤芳,中山县委谢明仁等等,都很乐意与他谈心,对他讲真话。在这些地方干部眼里,赵紫阳既是省领导,又是知心朋友。赵也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干部有独特优点。他曾对我们说,珠三角的干部思想活跃、开放,语言丰富、生动。他还曾针对这些干部文化不高但能干的特点,戏称他们是“不学有术”。 <br> [[文件: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4.jpg|600px]]<br> <br> ▲ 1973年,广东新会,大鳌公社技术员在田间研究水稻 <br><br> '''“四清”按老贫农的意见办''' <br> 1964年9月至12月,赵紫阳在中山县环城公社库充大队搞“四清”时,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毛泽东看到后,作了批示:“这两个老贫农是我们全党的老师。” <br> 那一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开展“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工分),各省市都必须派工作队到农村、工厂,发动农民和工人揭发、清查干部的“四不清”。9月25日,赵紫阳化名赵明,带领一个“四清”工作队到库充大队“蹲点”,在一对生活最贫困的老贫农家里食宿。 <br> 土改时分给这对老贫农家里一座旧碉楼,共三层。主人安排赵住三层,我和警卫员郭继生、科长老赖住二层,老贫农吴才添、陈二妹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住在底层。他们家里实在太穷了,赵与我们在他家里吃的多是番薯、马铃薯和稀饭,外加大头菜,鱼、肉是看不见的。就这样,赵在那里住了近四个月,以后还去过多次。 <br> 在这段日子里,赵紫阳同这两位老贫农连续详谈了近二十个傍晚。主要内容是征询他们的意见,看看这次“四清”运动怎么搞比较好,要注意什么问题,对大队干部有什么看法,等等。两位老贫农主要的意见是,希望工作队对大队干部不要采取激烈的做法。 <br> 9月25日晚,也就是进村后的第一个晚上,吴才添就对赵紫阳说:“搞‘四清’很好,但一定要把生产搞好,特别是要搞好冬种,冬种至关重要。如果生产搞不好,吃亏的还是我们这些穷人。现在贫下中农没人敢出来当干部,集体生产没有人领导,生产就搞不好。对干部不要一下子打击太猛,要告诉干部有什么问题就主动坦白,坦白了就没事。如果你们打击他太猛,他就会顶,社员就会感到威胁。” <br> 他还说:“明天开群众大会,最好第一讲搞好冬种,第二讲搞好工分,第三讲搞好卫生,第四讲搞好积肥。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不要讲得太深,不要讲具体人,不要讲斗争。否则社员会有顾虑,不知道这次运动又要斗争多少人,要抓多少人。等到贫下中农发动起来了,有了力量,再逐步讲深一些。要号召干部主动坦白,叫他们抓好生产,特别是马铃薯的生产,因为我们的马铃薯都是出口的,对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影响很大。” <br> “贫下中农要慢慢组织起来,开头小一些,以后再扩大,不要一下子合起来,这样是没有力量的。”“不要急,慢慢来,你们对干部打击太猛、太快,干部就顶,你们走后,他还是一样。慢慢把贫下中农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力量,干部就怕了。那时你们走了,干部如果还是这样,我们写个条子给你们,你派一个人来调查一下,他们就有几十个怕啦!” <br> 11月11日晚,吴才添又向赵紫阳提出:“最好搞完运动后,你们工作队留下一个同志,这样可以管得住干部。”“你们清的账目要出大字报,公布给大家知道。”这实际上是提出了账目公开、办事透明的原则。 <br> 对于贫下中农协会,吴才添说:“贫协筹委办事,要个个筹委都盖上章才能办,不能一个人盖章了就办。”陈二妹说:“筹委会要多商量、多联络、多互相监督批评,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说了算就容易被人拉拢收买。”那时,他们实际上已提出了民主监督、防止独裁、反对“一个人说了算”等重大问题。 <br> 赵紫阳很重视他们的意见。他在工作队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四清’运动是群众的自我解放运动,如果群众主要依靠贫下中农协会的力量,就能巩固胜利;如果只依靠工作队,就不能巩固胜利。”运动结束后,他还真留下了工作队员陈开枝(后任广州市政协主席——编者注)在库充多住了一段时日。 <br> 赵紫阳要求全省“四清”工作队都要按吴才添他们的意见办,还让我将吴才添夫妇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送给正在花县“四清”的陶铸看。陶铸看后,又送北京给毛泽东看。毛做了上述批示后,令中央办公厅印发给后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与会领导。 <br> 赵紫阳在库充采纳了这两位老贫农夫妇的意见,并要求全省的“四清”都要按他们的意见办,所以,“四清”对全省农村干部的伤害不是很大。 <br> 因为这样,库充大队的干部和农民都很怀念赵紫阳。1982年9月18日,库充大队的新老干部和老贫农陈二妹等31人(吴才添已去世),还一起到北京看望赵紫阳。《羊城晚报》当时还做了报道。赵紫阳与群众的关系,从来都是亲密自然的。1989年,赵紫阳下来后,库充大队的所有干部和陈二妹见到我时,都同声嘱托,一定要替他们向赵书记问候,祝他健康长寿。赵紫阳在库充大队的往事已过了三十多年了,库充人仍然关心、怀念着他。 <br> [[文件: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5.jpg|600px]]<br> <br> ▲ 六十年代,广东连县东陂公社社员在田间劳动 <br> 推广“洲心经验” <br> 推行联产责任制 <br> 在“人民公社”“大跃进”后,全国开始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农民积极性一落千丈。当时,我被派到中山县沙朗公社鸡笼大队兼副大队长。那正是最困难的时刻,农民没粮没柴,到处是水肿病人,都快饿死了,过去的“鱼米之乡”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我的亲身经历,只是一个小缩影,面对全省如此恶劣的形势,赵紫阳当时是如何的心急如焚,是可想而知的。 <br> 1962年6月我到他那里工作后,7月12日就跟随他去清远县调查,听到了县委介绍洲心公社的水稻管理经验——“农业生产联系产量责任制”,我们立即赶往洲心公社。在我看来,这是非同小可,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联产责任制”的发现,为广东的农业复苏,乃至以后为四川摆脱饥饿,重振“天府之国”美誉,乃至以后为全国粮食大增产,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br> 我们在该公社塘坦大队大围第一生产队一住就是三天。赵紫阳与当地农村干部和农民开座谈会,对他们的经验做了深入的调研了解后,赵肯定他们的经验,支持他们的创举。 <br> 7月15日至18日,我们又到惠阳淡水的秋溪公社调研推广“洲心经验”的可行性,然后,立即决定在全省推广。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洲心经验”好就好在既没有分田到户搞单干,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俗地说,就是既不冒犯“天规”,又能增收粮食。 <br> 何谓“农业生产联系产量责任制”?简单来说,就是“按田定产,固定到户,包田间管理,超产归户”。具体内容:第一,土地仍属集体所有;第二,插秧、犁田、耙田仍由集体派工统一进行;第三,由各户分片管理(如灌溉、除虫、拔草、施肥、收割等);第四,包死产量,超过部分归农民。核心是第四部分,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洲心公社粮食大增产。 <br> [[文件: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7.jpg|600px]]<br> <br> ▲ 七十年代,广东惠州,忙碌的公社男社员 <br> 赵紫阳总结、推广“洲心经验”后,同年7月25日至9月4日到北戴河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全国各省第一把手参加。陶铸作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参加,赵代表广东省委参加。会议以前,赵已把“洲心经验”报告了陶铸,并得到陶的赞赏支持。到北戴河后,赵又向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邓子恢做了报告,并将详细材料交给他。邓子恢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到了赵的住处,表示完全同意、支持,认为广东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子,既可提高全国粮食产量,又不会被抓辫子、受批判,便决意在这次会议上向各省介绍和推广。 <br> 邓子恢离开赵住处时,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连我们都看得出来。 <br> 谁也没想到,会议开始没几天,就把“包产到户”作为“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提了出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讲话,并点名批评了安徽的曾希圣搞“包产到户”。理所当然,赵带去的“洲心经验”也胎死腹中。 <br> 令人高兴的是,“洲心经验”已在广东生根开花、结果。赵从北戴河回来后,开了六天会,传达中央工作会议精神。随即,他就做了长达近一个月的粤东行,到了许多县、公社、大队,督促、检查“联产责任制”的落实。在广东,经济复苏之所以较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推行了“联产责任制”,而且抓得很紧,抓住不放。 <br> “文革”后期,赵紫阳调任四川主政。在不长的时间内,四川农业从濒临崩溃中摆脱出来,多年解决不了的粮荒,一下子大为改观,改变之快使人惊奇,赢得百姓编民谣“要吃粮,找紫阳”赞颂他。其实,他在四川推行的农业政策,就是“洲心经验”的继续,只是更有所完善、有所发展了。 <br> - END - <br> 【作者简介】 <br> 陈仲旋(1932~2005),广东省电白县人,高中文化,1948年加入共产党,1952年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工作,1962年至“文革”担任赵紫阳秘书。后为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我在广东省委当秘书》一文,是作者2005年去世前在医院病榻上写成的。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赵紫阳在广东的那些年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