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探析”的源代码
←
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探析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摘要】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框架宏大。文章就毛泽东方法论的基本思路、核心思想和关键环节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指出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是毛泽东方法论的基本思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政策和策略是毛泽东方法论具体实施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毛泽东 方法论 实事求是 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是毛泽东方法论的基本思路 毛泽东的方法论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将之划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当然,这样划分具有相对意义,因为在实践哲学中,认识与实践不具有可分性,它们具有同根性—生活实践,所以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认识的方法本身就是实践,实践的方法必须以理智指导为前提,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它们的实践活动的不同环节的侧重点不同。毛泽东的实践哲学就是以实践为总特征的唯物史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是毛泽东方法论的基本思路。 毛泽东依据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基本思路所阐发的方法论,体现在他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以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为基本思路,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做了认真详实的分析,而且对中国现存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做了一系列的剖析,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以及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的必备方法,也是反对唯书本、唯上级指示、唯教条主义的最有效方法。 此后,毛泽东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始终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以分析、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的现状为主要内容,以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为根本目的,从根本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理论宗旨。这就决定了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中的认识论与历史观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的规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这种规律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概括。毛泽东这一理论概括是有前提的,他视人类的认识活动为一种社会活动,认识的基础依赖于人类实践,而并非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讲,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动力,这种认识和动力不断引导人们向更高的实践阶段发展,由此可以说,人们的这种认识和动力不断推动实践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实践要想不断向前发展必须依赖群众。也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既是一种认识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次,认识的方法,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种方法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展开。人类的认识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由此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将这种认识过程作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井冈山土地法》就是在土地革命开始后,毛泽东亲自到江西永新县夏幽一带搞试点,走访贫苦农民,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28年12月制定的。土地法公布后,毛泽东又进行了追踪调查和研究,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方法论的核心思想 毛泽东方法论内容十分丰富,框架宏大,其体系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着眼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两个方面,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前提性和决定性作用。体现实事求是方法的是调查研究和矛盾分析;实现实事求是的过程是群众路线;实现实事求是的目的是通过政策的实施而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见,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哲学观与其方法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哲学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哲学观的体现。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是“从实际出发”。毛泽东认为,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毛泽东之所以能超越“满腹马列主义经纶”的王明等人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家,根本区别在于王明是一个恪守“本本”的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则是一个立足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实践主义者。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实践性,由此能够达到公正、客观地看问题,是一种客观认识世界的认识方法。 实事求是的另一着眼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现实的实践过程,使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内在地关联在一起,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必须以矛盾分析的高度和深度来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对中日战争的考察堪称是矛盾分析的典范,在对抗日战争进行多方调查的基础上,从时代条件出发,深入到矛盾的内部,对敌我双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得出了中日双方存在四个相互对立的基本特点的结论。毛泽东对事物矛盾的调查研究不仅是分析的,而且是综合的,即把这些对立的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思索,做到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制定出正确地战略方针,指导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样,毛泽东通过对分析与综合的解释,把认识论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使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政策和策略是毛泽东方法论具体实施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哲学的宗旨是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以其突出了方法论特色,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船”和“桥”的问题。毛泽东没有停留在只说明作为方法的“船”和“桥”是什么的问题,还进一步说明了如何使用这些“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来解决现实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方法论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方面。 政策和策略是一个国家和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和策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首先,就制定政策而言,实践转化为理论需要政策和策略,应该说政策和策略使得实践的经验更具有科学性,然后才能使实践经验进一步升华为抽象的理论形态。正确的政策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一种正确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因此,正确的政策在实践中一定能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就执行政策而言,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将理论形态进一步转化为一系列行动措施。政策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即理论的具体化或实证化,而成为引导改造客观对象的具体行动纲领。 要使政策和策略正确,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向实际作调查研究,毛泽东认为,领导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如对情况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在民主革命时期,因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错误政策而导致革命失败的事件中,有两次最为突出:一次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政策,全然不顾誓将共产党置于死地的蒋介石的本性和行为,寄希望于汪精卫和其他国民党将领,幻想以退让求团结,只讲联合,不讲斗争,结果导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一次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政策,照搬苏联的经验,在军事上、肃反工作上、统战和白区工作上实行一整套“左”的政策,使党的事业受到严重损失,几乎断送了红军、断送了党、断送了中国革命。因此,系统而周密的社会调查是政策的基础。正确政策的取得一定建立在具体的情况之上,而不能想当然地做出决定。我们在革命战争中曾经犯过错误,归根到底是党的指导与具体实际不一致而导致的,所以详细而科学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要。 政策和策略与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在解放后回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程时说:“我们打了二十二年,曾经吃过大败仗,三十万军队剩下了二万多,后来转变了,这主要是个政策问题,与其说我们打的是军事战,还不如说我们打的是政治战。因而,政策问题是很必要的。”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而走向成长壮大,关键是依靠正确的政策决策,如果我们的政策不正确,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如果侵犯了中农、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开明绅士、知识分子的利益,加之,对俘虏处置不当、对地注、富农处置不当,就不会有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壮大,在革命战争中就难以取得胜利。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正确的政策策略架起了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中国的桥梁。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本文系2008 年度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09005】 【注释】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98页。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探析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