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三分钟看懂佛教核心思想”的源代码
←
三分钟看懂佛教核心思想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1佛教的起源、目的'''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释迦牟尼出生在2500多年前,原本是古印度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快乐王子,后来看到人们为生老病死所苦,便想找出帮他们脱离苦海的方法,因而离开了皇宫,到森林里去苦修。六年后,他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释迦牟尼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讲经论法,后来佛法也一直在人间流传下来。佛教,意思就是“成佛的教育”,他的教义正是教人们如何彻底解除生老病死的烦恼和痛苦,并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 “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是古印度梵文(Buddha-s)的音译,“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对于宇宙人生事理、因果彻底通达明了的人称作“佛”。也可以说,“佛”不仅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还帮助他人也觉悟,是在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是人不是神,这是与其它宗教最大的差别。除了佛教之外,其它宗教的教主是以超人的“神”来自居的,无所不能的“神”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则认为,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来自于自己的行为善恶和努力与否,没有谁能提拔人上天堂,也没有谁会把人推入地狱。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利他积福,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智慧通达,境界圆满地修证成“佛”。 '''2两个事实:苦与无常''' 佛法提示我们许多真理,第一条就是苦谛,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本质是苦的。很多人由于还很年轻健康,或拥有金钱、权势,所以并不感觉到苦,但人生的事情经历多了,一转眼三、五十年过去了,或为情所困,或事业不顺,或年纪老了、生病了,就会慢慢体会出“苦”的事实来。其实,人从出生开始,便一直在走向死亡,苦苦追到的财富、地位,终究会像梦幻一般地变成了泡影。人生是很多变的,当我们荣华富贵到了巅峰状态时,也可能瞬间就坠入悬崖谷底;当我们在灰心痛苦的时候,佛法却可以带我们找到快乐的通道。 在佛法中,还有通过对万事万物观察后所得到的另一条真理,那就是“无常”。所谓“无常”,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无常”看起来似乎是人生的苦因,正是因为变化无常,人生才不会一直幸福美好、年轻健康。但是,“无常”也有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凡事可能变得更坏,也可能变得更好。因此,只要通过学佛修行,我们完全可以改善所面对的事物、自身的状态以及所处的环境。 '''3众生的基本状态:六道轮回''' 人乃至所有众生到底处于何种生命状态?对这一点,佛法提出了“六道轮回”的概念,即把生命状态按习性和所处的环境大致分为六大类。这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天道”是快乐最多、烦恼最少的一道,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仙界、天堂,也可想象成欧美的高级度假区如夏威夷、普罗旺斯⋯⋯。而“人道”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在这一道,可说苦乐参半,要忙于工作,也有闲暇的时间。“阿修罗道”是一个充满争斗意识的地方,常常勾心斗角、争战不休,可想象成海湾地区的战争国家。“畜生道”,就是动物世界,它们的智慧较低,饱受更高级生命体的欺凌、压迫、奴役、打杀,可想象成在恶劣环境中被迫劳动的奴工。而处于“饿鬼道”的众生欲求很高,但所得却甚少,经常活在欲壑难填的痛苦之中。有些经文描述,典型的饿鬼形象是肚子大、脖子细,终日感到饥饿无比,再好的食物放入细脖子也如火烧一般难以下咽,非常痛苦,可想象成处于饥荒中的难民。至于“地狱道”的众生,因为在前世做了种种重大恶事,因此坠入地狱遭受惩罚,有些经文就描述过,活在那里面的众生就得接受类似割舌、剖腹、火烧、刀床等等酷刑,可想象成监狱里的犯人或战争中被虐待伤害的俘虏。 '''4谁决定你的环境?因果业报''' 六道之中,较好的三道(三善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较差的三道(三恶道)则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个生命体该投生到哪一道中,取决于他这一刻之前所作所为的综合结果,这就是“因果业报”。 “业”是佛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名词,是构成因果关系的基本元素。在佛法的认知里,并没有一个“上帝”或“主宰一切的神”来决定我们当下的人生境遇以及死后的何去何从。究竟是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完全是由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与其它众生之间的相处情况而定。在“物以类聚”的条件交互影响之下,我们就会转生到某一道中,去经受相应的快乐或痛苦,所以我们的环境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佛法称之为“因果业报”。“业”是主导轮回的因,而且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不断消长变化,所以“业报”不单指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5苦的根源:我执''' 前面提到“生命的本质是痛苦”,那痛苦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佛法认为,是由于“我执”的作祟,也就是说,执着于自己的观念、感觉;执着于自己所认知的人、事、物等等意识。当我们被太强的自我意识紧抓不放,以致被它束缚的时候,就会烦恼不断。这就是“我执”! “我执”会产生“贪”、“嗔”、“痴”这三种病毒。“贪”就是欲望很强、难以知足;“嗔”是指当事情不如意时所产生的怨怒;“痴”是指痴迷于错误认知。简单地说,就是贪婪、嗔恨、痴愚这“三毒”使众生不断地做出傻事来,因而不断地在六道轮回中沉沦受苦,无时不在上演“因果业报”。 '''6消除痛苦的两个步骤:教法与证法''' 既然痛苦的根源是我执,那么要消除痛苦,就需要破除我执;只有破除我执,才能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到底如何破除我执呢?佛法特别提出了两个步骤,就是:教法和证法。 什么是教法?例如你想去北京,首先应向你介绍北京的基本情况、有些什么特色和好风景,让你形成对北京的印象,这就是“教法”。教法很重要,如果不讲明白的话,你很可能会跑错方向,以为杭州是北京了。举“我执”为例来说,教法就是描述“我执”的结构、破除“我执”后的状态。 而“证法”呢?就好比尽管已经告诉了你北京的特征,但你如果没有亲眼看见,说得再生动,你还是想象不出北京的实况。 “证法”除了告诉你北京应该如何到达,还要帮你在途中不出任何意外,最后真正到达北京。证法就是要身体力行去实践,要靠自己上路到达目的地。如果仅是听人说如何前往、如何坐车,而不去“实践”,仍只是“教法”。 所以,综合说来,破除我执需要教法,也需要证法,两者都很重要。 '''7必胜的法宝:空性''' 佛法以“人无我”、“法无我”两门主要的教法来破除我执,“无我”就是“空性”。“人无我”的“人”指的是“自我”;“法无我”的“法”在这里不是指方法,狭义地说,是指你所认知的事物,广义地说,是指自我以外的万事万物。 “人无我”,是指我们的“自我”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你说自己的身体是“我”吗?科学证明,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一直在更新,即使是骨骼中的元素也是一样。从年幼到年长,再从年长到年老,从物理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状况一直在变化,即使细分到你身体中的能量,也一直处于与外界的流通互动中,在物质世界里没有哪个东西是不变的“自我”。然后,我们从“自我”意识的层面进一步来看,你的意识、观点、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吗?不,其实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发展起来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也能经常发现自己思想的成长或变化。换句话说,我们在“意识”里,也一样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所以“人无我”是真相。 认识“法无我”之前,我们不妨先打个比方,例如你面前的这个茶杯,它是固有不变的吗?肯定不是!它只是靠某些原料加工、组合而成的,将来一定也会分解掉,只是此一瞬间暂时呈现目前的样子而已。再举个例子,例如这只手,它是固有不变的吗?其实你找不到一个本来就叫做“手”的东西,这只手是手指头、手掌、手臂等各部分组成的;而本来叫做“手指头”的固有东西也没有,只是由骨头、皮肤、指甲等所组成。同样的道理,也并没有一个本来就叫做“骨头”的东西,它是由钙、碳、氧等原子组成的,而这些原子也不是本来就固有的,因为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分析下去,将会发现这些东西又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组成的,而这些微粒又是更小的各种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还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分解成更小微粒及能量、磁场等组合。所以,当我们看起来眼前似乎有这一只手,却找不到它真正固有的实体,于是佛法就把这种现象形容为“空性”或“无我”。这就是“法无我”的真相。 现在,结论来了。“自我”和其它我们所知道的东西都不是“实有”的或“固有”的,而是依前面我们所说的各种综合条件来“缘聚缘散”,这就是佛法解释万物存在的真理:缘起性空。“缘起”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依此刻之前的综合条件而成立的;而“性空”就是“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真相。我们要破除我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体悟“空性”的真理,只要体悟了“自我”和万事万物的“空性”,那么“我执”就容易破除了。 '''8两大理论:中观与唯识''' 至于如何解析“空性”的真理,在佛法中,可分为“中观”和“唯识”两派。谈到这两派的理论,自古以来研究的著作很多,这里仅稍作解释: 首先,什么叫“中观”?当你执着于某一观点时,它就不再是佛法真理。人易于认定某一种观点,其实所认定的每个观点都是一个“极端”。例如,有观点认为人是由上帝、造物主创造的,这是一个极端;如果反过来,你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无序、无规律、随机而有的,这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认为万事万物是实有、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那也是一个极端。反之,如果你认为这一切都是想象的、不存在的、彻底虚空的,那也不对,又走入了极端。走极端容易,而中观派修行者则是在各种极端之间找到“无限空间”。所以,在未证悟前,对于你所认知的佛法乃至宇宙人生的“真理”,从更高层次看,都是一种“极端”的观点,或偏左,或偏右。“中观”不是一种机械僵化的“居中平均”的观点,当你以为抓住一种中道时,其实又陷入了另一种偏差。中观不偏唯物、不偏唯心,只有真正把握中观,才能领悟“空性”的真理。 其次,再讲“唯识”。“唯识”不等于唯心主义,也不能简单归纳为唯物主义。以前在中国大陆,唯识被归属唯心主义。事实上,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哲学界至今还存在着争论,尤其是以往唯物与唯心被泛政治化,使这个问题更趋复杂化。其实,唯识学并不主张把认识的东西视为意识的创造物。唯识学主张,你能感知一个东西,是因为你以往的思想、行为等综合条件造成你能感知到这个东西。这些久远以来的思想、行为的积累和它们未来将会产生的作用,统统可称为“业”。 “业”能推动、影响着下一刻和未来将发生的事物,所以叫做“业力”。同时,业力又可以影响你的思想系统,使你带着偏见与执着的观点看世界,且对认识的结果继续执着、偏见下去,进而在“意识”中又留下了能左右未来的新偏见种子,就这样延续无尽。 我们所有认识的东西,其实是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就像手心和手背,并不能简单地说是谁先、谁后、谁是第一性。如果你认为看到一个茶杯,以为它就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个茶杯在蚂蚁眼中,就与我们所见迥然有异,即使把蚂蚁变得像人一样大,昆虫所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见仍然是天差地别,因为它的“意识”系统与我们不一样,它的“业力”与我们更不一样。 “唯识”把“识”分成八类: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你能看到一个东西,是因为它和你的眼睛的功能可以互动,但如果是红外线,你眼识的功能和业力就未必能看到,就像我给你一个U盘,你的计算机不一定能读出来,你需要有相应的软件,才能读出其中的档案。所以“唯识”意味着你的“识”具备了多少功能,才能解读多少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是你固有的、不变的东西,这是用唯识来解说“空性”。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年轻貌美,这只是你的“识”与“对境”互动出来的结果;即使你拥有一颗钻石并觉得很珍贵,它也只是你的“识”的反应。 以 “唯识”讲解“空性”,也要时时提防落入两个极端:一是“断灭空”的极端错误,“空性”不等于说什么都没有,也不等于说什么都是幻觉;二是把“识”当成灵魂,以为有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在轮回、投胎。 '''9实践“三部曲”:戒、定、慧''' 前面讲过了教法,现在我们来讲证法。证法告诉你离苦得乐、破除我执、脱离六道轮回的目的地怎么到达。证法可分为戒、定、慧三部曲。 第一步是“戒”,守戒律的“戒”。“戒”指明做什么会增加烦恼痛苦,做什么会增进幸福和智慧。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避免由于造恶业导致痛苦和修学的障碍。“戒”并不意味着“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它只是让你不做干扰正道、正行的事情,避免造恶业。“守戒”是给你寻找真理的空间和时间。这就好比是你想去北京,却因为自己喜欢吵架或与人斗殴,结果行程被别人缠住而无法顺利成行,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步是“定”,指“禅定”。把心从忙碌、散乱的状态中拉回来,摆脱各种干扰、刺激,让心安静下来,开始听自己的指挥,让自己真正做自己思想意识的主宰。我们练“定”时有一项基本功叫数息法,即数自己的呼吸。刚开始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并不听话,刚坐下不久就会杂念丛生,这时用“数息法”把杂念统一到呼吸上,等熟练之后再把“念呼吸”这一念也去除,达到“定”或“清净心”。“定”就是“止观”法门的“止”。 第三步是“慧”,就是要在“定”的基础上加以证悟,这需要高明的老师来教你如何打开智慧之门,也就是“止观”法门的“观”。通过修“观”,可让你和圆满的佛慧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后面讲述的“菩萨道”,最终达到你就是佛,佛就是你。当你听说有哪一个修行者已经“证悟”了,也就是证“空性”了,就意味着他已经彻底破“我执”,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之苦了。 '''10两种选择:小乘和大乘''' 当你理解了“教法”,实践了“证法”,认证了“空性”,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后,可以有两种选择:小乘和大乘。“乘”是“船”的意思,证空性就可以脱离六道,然后就看你的发愿了。如果你的发愿限于自己脱离烦恼,为己离苦得乐去修行,这就属于小乘佛法,即“罗汉”的级别。假若你虽证空性,回头却发现很多众生,他们在无数世轮回中可能都曾经做过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就会不忍心他们还处于愚痴苦难的状态中,还要遭受生生世世的轮回痛苦,你会想去帮助他们彻底离开痛苦得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是这样的发愿,就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这样你的级别就更高了,应该被称为“菩萨”。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觉”就是证空性,“有情”就是指愿意救度六道中的芸芸众生。选择“菩萨道”,就表示你打算要帮助无数众生像你一样地觉悟、脱离苦海。 以上所说,这是破除“我执”之后我们所能选择的两条路:成为罗汉或菩萨。 '''11成佛之道:福慧双修''' 前面我们讲的比较消极,因为生活中有烦恼痛苦,所以要解除它。但释迦牟尼告诉我们,光是除掉烦恼痛苦是不够的,你还可以找到快乐,而且是极乐。极乐的代表者就是佛。你虽然脱离了六道,但还有更好的目标,就是成佛,也就是走上“大乘佛教”的成佛之路。成佛之前有10个阶位次第,称为10地菩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10个年级,修学完10年级的菩萨道之后就能成佛了。 成佛的关键是要发菩提心,我们已经历了无数次轮回,众生都可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感受到他们将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受苦,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彻底解脱轮回之苦,但自知能力有限,甚至连自己的烦恼都解决不了,因此了悟到只有成佛才有最大的能力,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基于这种目的发愿学佛修行,就是“发菩提心”,也是“大乘”佛法的发心,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基础。 发菩提心之后要修菩萨道,10个年级的菩萨道有六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就是“六度”,前面所述证法的“戒、定、慧”,是其中的三项。 “六度”是使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极乐境界的六项工作: 第一是布施。就是说,你要尽可能帮助周遭的人甚至是一切众生。 第二是持戒。持戒也可以说是守戒律,就是要戒掉伤害和可能伤害众生的一切行为,进而去做能利益众生成佛的事情。 第三是忍辱。就是当你发愿帮助众生解脱六道轮回之后,你必须要到各种环境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众生,这就要考验你的耐心和毅力。 第四是精进。就是你在菩萨道上,不能懈怠、慵懒。不论你智慧或福报有多高,都应兢兢业业地去做。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士。在人间有各式各样的“战况”,你要随时“准备应战”,面对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并高效地工作。 第五是禅定。就是要练习定力、保持清净心,如前所述的“定”。 第六是智慧。你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圆满自己的智慧。 以上这六种必修课,也常被归结为“慈悲”与“智慧”两大类,或说“福慧双修”。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佛需要“利益众生”来积累巨大的福报资粮,另一方面,佛之所以为佛,关键在于他有圆满的智慧。修福不修慧,只会获得今生、来世的好福报;修慧不修福,一样无法成佛、无法达到终极的智慧和喜乐境界,所以学佛要慈悲与智慧双修,两种条件都应具备。成佛之道,就是彻底离苦得乐的妙法。
返回至
三分钟看懂佛教核心思想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